本地创业帮 百科 本草新言

本草新言

作为生命体的虫类,同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其所进化出的种种“本领”,使其具备了相对于人类而言的种种“偏性”及草木无法比拟的纠偏能力、药用价值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本草新言的一些知识点,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生命体的虫类,同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其所进化出的种种“本领”,使其具备了相对于人类而言的种种“偏性”及草木无法比拟的纠偏能力、药用价值,成为中药家族的重要成员,临证尤其在治疗慢性、疑难疾病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目前对虫类药的认识还很有限,研究活性成分的方法尽管对新药的研发提供了许多有益线索,展现了广阔的研发前景,但也发现虫类药具有复杂性,以成分并不能完美解释这些生命体的作用与特性。而虫类药的临证应用还大都处于经验层面,方证关系、方药关系、量效关系及毒性作用等相关研究还有不少欠缺。兹结合文献对其加以梳理分析。

功效

中医学对虫类药的认识与利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天官》中即有“五药”之说,东汉郑玄注:“五药,草木虫石谷也。”民间传说中的“五毒”,即包括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种动物。《神农本草经》收载虫类药28种;《伤寒杂病论》应用虫类药有䗪虫、水蛭、虻虫、蜣螂、蛴螬、蜘蛛、蜂窠、鼠妇、白鱼等;《普济本事方》用虫类药有十余味;《本草纲目》收载虫类药达百余种。

现今临床常用的虫类药有40种左右。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虫类药具有特有的、多种主治功用,概括起来大致包含以下8个方面。

攻坚破积:如䗪虫、蜣螂、鳖甲、斑蝥、蛴螬、千脚虫、穿山甲等。

活血逐瘀:如水蛭、虻虫、红娘子、鼠妇、天牛、蝇虎、鸡冠虫、青娘子、刺猬皮等。

息风定惊:如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

祛风通络:如壁虎、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蝮蛇、海蛇、蛇蜕、露蜂房等。

利水消肿:如蟋蟀、蝼蛄、蜗牛、青蛙、泥鳅等。

收敛生肌:五倍子、竹蠹虫、虫白蜡、蜂蜡等。

解毒消痈:如黄蜂、田螺、蜒蚰、斑蝥、蝌蚪、蟾酥等。

补益培本:如蛤蚧、冬虫夏草、原蚕蛾、海参、海马、海龙、蚂蚁、蜻蜓、蝗虫等。

“一药多能”现象在虫类药中也广泛存在,如全蝎能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原蚕蛾能补肾壮阳、涩精、止血、解毒消肿;蜈蚣能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蛴螬能破瘀、散结、止痛、解毒;穿山甲能消肿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鼠妇能破瘀消癥、通经、利水、解毒、止痛;龙虱可补肾、缩尿、活血;蜣螂能破瘀、定惊、通便、散结、拔毒祛腐;蝼蛄能利水通淋、消肿解毒;地牯牛能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消肿;僵蛹能清热镇惊、化痰止咳、消肿散结;九香虫能理气止痛、温中助阳;刺猬皮能化瘀止痛、收敛止血、固精等。

药理

天地生养万物,各有长短千秋。自然界里,动物家族中的虫类看似弱小,但实则大都有着非凡的生命力。为了生存与繁衍,它们进化出了令人称奇的身体结构,禀赋有各式各样的生存技能,如飞升、跳跃、爬行、攀援的行动方式,走窜、钻透、搜剔的行动特点,及出于自我保护目的的毒性、冬眠、伪装等,可谓天赋异禀,各怀绝技。

虫类药何以能治病?《类经》有言:“药以治病,以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而《本草问答》在解释“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时说得更明白:“天地只此阴阳二气……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所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

关于虫类药的特点,先贤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如叶天士在分析张仲景治疗劳伤血痹诸法时言:“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使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又在阐发仲景鳖甲煎丸时曰:“方中大意取虫义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拨沉混气血之邪”;还对虫类药进一步总结道:“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飞者升,地行者降。”再如吴鞠通在阐释化癥回生丹方时云:“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血,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又如唐容川在分析动、植物药的不同时指出:“草木植物也,昆虫动物也。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之性本能行,而又具攻性,则较之植物本不能行者,其攻更有力也。”而张锡纯谓:“凡食血之物,皆能破血。”

由此可知,虫类药其质为血肉有情之品,为人所用似有“同气相求”之利;其性善于走窜搜剔,其能则突出表现在入血通络,长于治疗“气血沉混、隐伏幽深”之络病。

关于虫类药的功能,历代医家大都结合其性味、归经、习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如攻坚破积之药多为咸寒,因辛能通络,咸能软坚;而息风搜风之药多为辛平或甘温,因辛散温通,易于走窜等。兹举数例如下。

水蛭如《本草经疏》曰:“水蛭生于溪涧阴湿之处,其味咸苦,气平有大毒……咸入血走血,苦泄结,咸苦并行,故治妇人恶血、瘀血月闭、血瘕积聚因而无子者。血蓄膀胱则水道不通,血散而膀胱得气化之职,水道不求其利而自利矣。堕胎者,以其有毒善破血也。”又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言:“水蛭味咸,色黑,气腐,性平。为其味咸,故善入血分;为其原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为其气腐,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且其色黑下趋,又善破冲任中之瘀,盖其破瘀血者乃此物之良能,非其性之猛烈也……凡破血之药,多伤气分,惟水蛭味咸专入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且服后腹不觉疼,并不觉开破,而瘀血默消于无形,真良药也。”

全蝎如《雷公炮制药性解》云:“蝎,味甘辛,性平,有毒,入肝经。主小儿风痫手足抽掣、大人中风口眼歪斜、风痰耳聋、风毒瘾疹。”又如《本草求真》曰:“全蝎专入肝。味辛而甘,气温有毒,色青属木,故专入肝祛风。”

蜈蚣如《得配本草》曰:“辛、温,有毒,入足厥阴经,能截暴风,消除瘀血。”又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味微辛,性微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穿山甲如《本草备要》言:“咸寒善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入厥阴、阳明,治风湿冷痹、通经下乳、消肿溃痈、止痛排脓、和伤发痘,风、疟、疮科为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

现代对虫类药的研究取得诸多进展。关于活性成分的研究,如地龙中的蚓激酶有降解纤维蛋白作用,其解热作用则与其游离氨基酸含量成正比,含有的次黄嘌呤有抗组胺、平喘和降压作用;再如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阻碍血液凝固,所分泌的一种组胺样物质,能扩张毛细血管,舒缓小动脉,降低血液黏着力;又如蟾毒中的蟾蜍灵、脂蟾毒配基有强心作用,斑蝥素具有抗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关于药理作用的研究,如冬虫夏草、全蝎能明显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故有明显促进免疫的功能;再如黑蚂蚁能促进胸腺、等器官和白细胞增生,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从而提高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又如蜂毒中的多肽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蛇神经毒素有较强的抗风湿作用,蝌蚪、壁虎、地龙、蜂房、鳖甲、蝮蛇、蝼蛄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作用等。

应用

自张仲景在抵当汤、抵当丸、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下瘀血汤、蜘蛛散等方中使用虫类药以来,后世对虫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应用也愈加广泛,使用范围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济生方》有一青龙妙应丸(穿山甲、全蝎、地龙、蜈蚣、麝香、草乌、没药、乳香、松香、斑蝥、白僵蚕、五灵脂),主治“诸风挛急,遍体疼痛,游走无定,百药之所不效者”。《太平圣惠方》有一原蚕娥散(原蚕蛾、白僵蚕、蝉蜕、地龙),“主治白虎风,昼夜游走疼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一治疗“急缓风,半身不遂,手脚筋衰”等的龙虎丹,使用了白僵蚕、五灵脂、全蝎、地龙等;另有治疗“治一切风气,左瘫右痪,口眼歪斜”等的乳香应痛丸,并用了蜈蚣、白僵蚕、全蝎。《杨氏家藏方》中的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主治风中头面经络所致口眼歪斜。

《临证指南医案》中记录了叶天士应用虫类药的诸多实例,主要分布于“中风、疟、积聚、痹证、诸痛、癥瘕”等诸案中,并记述了叶氏关于络病的诸多创新性见解,如认为“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病久痛久则入血络”“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等。叶天士把络病作为虫类药的应用指征,得到了后世医家的充分认可。

《伤寒瘟疫条辨》中有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姜黄、大黄),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僵蚕与蝉蜕在《袖珍方》中名为蝉蜕散,内服解痉,外用解毒,升降散中则取其宣泄风热。

国医大师朱良春是虫类药临床应用大家,所著《虫类药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其运用虫类药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值得习鉴。如用僵蚕、全蝎、蜈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瘫),用蜂房、僵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用全蝎、地龙治疗偏头痛,用地龙、水蛭治疗脑梗或高血压,用地鳖虫、水蛭治疗子宫肌瘤,用海马、蜂房、桑螵蛸治疗不孕、不育、遗精、尿频,用九香虫治疗胃痛,用蝉衣、蛇蜕治疗过敏性疾病,用蜈蚣外用治疗颈部淋巴结核(瘰疬),以益肾蠲痹丸(骨碎补、熟地黄、当归、徐长卿、土鳖虫、僵蚕、蜈蚣、全蝎、蜂房、地龙、乌梢蛇、延胡索、鹿衔草、淫羊藿、寻骨风、老鹳草、鸡血藤、蓓草、生地黄、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顽痹),以复肝丸(紫河车、三七、红参须、地鳖虫、姜黄、郁金、山甲珠、鸡内金)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以蜘蜂丸(花蜘蛛、炙蜂房、熟地黄、紫河车、仙灵脾、淡苁蓉)治疗肾虚精亏之,以蛭蟀散(水蛭、蟋蟀)治疗前列腺增生,以消瘤丸(全蝎、蜂房、僵蚕)治疗恶性淋巴瘤,以乳癌散(炙蜂房、苦楝子、雄鼠粪)治疗乳腺癌,以蟾龙散(蟾酥、蜈蚣、儿茶、参三七、丹参、白英、龙葵、山豆根)治疗肝癌,以胃癌散(蜣螂、硇砂、硼砂、火硝、䗪虫、壁虎、绿萼梅、冰片)治疗胃癌,以利膈散(壁虎、全蝎、僵蚕、蜂房、代赭石)治疗食管癌等。

国医大师颜德馨创制龙马定痛丹(制马钱子、地鳖虫、地龙、全蝎、朱砂),用于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风湿热、风湿性肌炎、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肩周炎等。国医大师张琪拟有六虫汤(全蝎、地龙、穿山甲、乌梢蛇、蜈蚣、土鳖虫),用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国医大师尚德俊创制有四虫片(蜈蚣、全蝎、土鳖虫、地龙)制剂,用以治疗周围血管病、骨关节炎、淋巴结核、肠粘连等。国医大师熊继柏拟有黄芪虫藤饮(黄芪、全蝎、地龙、僵蚕、蜈蚣、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甘草),用以治疗痹病日久,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之肢体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亦可用治中风半身不遂等。

相关临床报道显示,运用虫类对药治疗肾脏疾病有较好疗效。如蝉蜕合僵蚕,适用于急慢性肾炎合并急慢性扁桃体炎,既能控制上呼吸道感染,又有降低尿蛋白功效;蟋蟀合蝼蛄,能增强利尿消肿作用,对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尿少及膀胱麻痹之尿闭均有一定疗效;鼠妇合蛤蜊,常用于急慢性肾病使用糖皮质激素、细胞物所致湿热内生而水肿不退者,以及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水肿不消并有湿热者;全蝎合蜈蚣,能通络解毒,多用于慢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水蛭合土鳖虫,能改善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的高凝状态,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肾血流量、防止肾间质纤维化、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螺蛳合蜗牛,对消除水肿及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均有较好作用。

山西永济中医史传恩有一首家传的五虎追风散(蝉蜕、全蝎、僵蚕、天南星、天麻,煎服前用黄酒调服朱砂),用于治疗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者。河南安阳中医马同长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独到研究,用乌梢蛇、水蛭、地龙、壁虎、蜈蚣、穿山甲等创制了溶栓丸系列方。■

《本草纲目》故事:蒟蒻化痰解毒

〔机曰〕按三元延寿书云:有人患瘵,百物不忌,见邻家修蒟蒻,求食之美,遂多食而瘵愈。又有病腮痈者数人,多食之,亦皆愈。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蒟蒻“发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转载了元代李鹏飞所撰的养生书籍《三元参赞延寿书》中记载的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患有痨瘵病(相当于今天的结核性疾病),虽经过多年寻医问药治疗皆无疗效,家人已放弃治疗,但这个患者的食欲不错,什么东西都吃,对食物没有忌口。一天他看到邻居家在制作蒟蒻(魔芋),便觉得这种食物很美味,试着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很好,于是吃了很多,而且后来还经常吃,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痨病竟然慢慢痊愈了。另外,还有几个人患了腮腺炎和痈肿,他们也吃了很多蒟蒻,结果也都痊愈了。人们便因此而知道蒟蒻能化痰解毒,治疗痨瘵痰嗽和腮腺炎、痈肿等病有很好的疗效。

蒟蒻(jǔ ruò),别名蒻头,鬼芋,鬼头,磨芋等,为天南星科魔芋属植物多种魔芋的块茎。蒟蒻之名最早见于宋代《开宝本草》,称其块茎为“蒻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蒟蒻)呼为鬼头,闽中人亦种之。……与南星苗相似,但多斑点,宿根亦自生苗……经二年者,根大如碗及芋魁,其外理白,味亦麻人。”清《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罗浮志》:深谷中产,物如薯芋状,山人得之,剖作四片,入砂盆磨作胶浆,锅煮成膏,待冷则凝结如饼块,一复剖为四片,添水再煮成膏,膏成,照前三煮四煮,乃可食令饱,一芋所煮,可充数十人之腹,故称鬼芋焉。”从这里的记载看出,一个魔芋磨成胶浆,反复煮成魔芋豆腐可以够十多个人吃饱,的确是一个很奇特的事情,所以称其为鬼芋。《中华本草》记载“地下块茎巨大,而得魔、鬼之名,似芋而有鬼芋、魔芋、鬼头之称。花穗膨大呈棒状,故称为花杆莲、花梗莲、花伞把、蛇头草根、鬼蜡烛。在泥下而色白者名蒻,故名蒻头。”

至于为什么古称蒟蒻,后来演变为魔芋?一说是因为古代加工蒟蒻膏,必先“磨细而得浆”,同时其外形与芋头相似,故戏称“磨芋”。再后来后又因蒟蒻的地下块茎形状奇特,表面有许多凹凸不平的小疙瘩,看起来有些像是“魔鬼的面孔”,因此而得名“魔芋”。亦有认为之所以称其为“魔芋”,是因为它有“一芋所煮,可充数十人之腹”魔力而故名。

宋《开宝本草》

载其“主痈肿风毒,摩傅肿上。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和为茹食,性冷,主消渴。”

元《三元参赞延寿书》

载:“蒟蒻炖鸡,治久疟不愈。”应该是其最早的食疗记载。

明《本草纲目》

载:“辛,寒,有毒。痈肿风毒,摩敷肿上。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食,主消渴”,《本草汇言》载:“敷痈肿风毒,治痨瘵。”

清《草木便方》

载:“化食,消陈积、癥聚、久疟”。

现代《中华本草》

载其“化痰消积,解毒散结,行瘀止痛。主痰嗽,积滞,疟疾,瘰疬,症瘕,跌打损伤,痈肿,疔疮,丹毒,烫火伤,蛇咬伤”。

产地

我国是研究和利用魔芋最早的国家, 魔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产地记载最早见于宋《开宝本草》,载其“生吴、蜀,叶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阴地,雨滴叶下生子”。稍后的《本草图经》载:“江南吴中出白蒟蒻,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泽极多。皆难采。人采以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所收往往是此。”明代《本草纲目》云:“蒟蒻出蜀中,施州亦有之,呼为鬼头,闽中人亦种之……春时生苗,至五月移之。长一二尺,与南星南相似,但多斑点”。可见古代魔芋的主产地是以江南地区及四川、湖北等地,品种虽然出现与天南星等有混淆,但也已明确区分了。

品种

今天,世界魔芋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亚洲国家栽培较为普遍, 全世界约有170种, 我国有19种, 其中至少13 种为我国特有。我国是魔芋生产大国,魔芋多分布于南方各省山地丘陵区。药用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植物魔芋、疏毛魔芋、野魔芋、东川魔芋的块茎。其中魔芋分布于陕西、宁夏、甘肃至长江流域以南各地,疏毛魔芋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等地;野魔芋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区;东川魔芋分布于云南。今天, 魔芋的知名品牌有四川江沿岸的屏阳、雷波等地加工生产的“金河芋角”、“金河芋片”以及四川峨嵋产的“雪魔芋”和四川巴中市通江县的通江雪魔芋、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的巴东魔芋、湖北十堰竹溪县的竹溪魔芋、云南省昭通市镇雄魔芋、大关魔芋、绥江魔芋及永善县的金江白魔芋、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的福泉魔芋和雷山县的雷山魔芋等,都是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的传统特产。

蒟蒻与天南星同是天南星科植物,其植物外观相似。《本草图经》记载“江南吴中出蒟蒻,亦曰鬼芋,生平泽极多,人采以为天南星,了不可辩,市中所收,往往是此,但南星肌细腻,而蒟蒻茎斑花紫,南星茎无斑,花黄,为异尔”。古代将蒟蒻误认为天南星出售,但实际上两者有明显区别:

来源区别:

蒟蒻为天南星科魔芋属植物多种魔芋的块茎,天南星则是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天南星的块茎。

外观区别:

蒟蒻,灰白色至棕灰色,表面有颗粒状凸起,触感光滑,花为紫色。天南星,扁球形或类球形,类白色或淡棕色,顶端有明显凹陷茎痕,肌理细腻,花为黄色。

茎部区别:

蒟蒻茎有斑点,天南星茎无斑点。

用途区别:

蒟蒻多为食品原料,天南星多为药材。

功效区别:

蒟蒻用于化痰消积和解毒散结,天南星主要用于祛风痰、解痉痫和治疗中风相关症状。

中毒表现

魔芋属植物大都富含生物碱,全株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块茎毒性最高。生食可致中毒,出现舌麻、舌及咽喉灼热、痒痛和肿大、呕吐、呼吸麻痹,严重者危及生命。

西医处理:

1.立即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服蛋清或鞣酸保护黏膜。

2.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维持电解质平衡。

中医解毒:

1.生姜汁含漱并内服。

2.绿豆15g,生姜30g,白矾6g,甘草15g,水煎2次,合在一起,每2小时1次,2次服完,连服3~5剂。

3.生姜30g,防风60g,甘草15g,用四碗清水煎成2碗,先含漱一半,后内服一半。

蒟蒻是一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葡甘露聚糖,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在进入人体后可以膨胀数倍,增加饱腹感,这就是古代记载的“一芋所煮,可充数十人之腹”的特点,现代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来帮助减肥人员食用通过其饱胀感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而有助于控制体重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经典药膳:

1.魔芋豆腐:

做法:将新鲜魔芋块茎刮皮洗净,切成小块,然后磨浆。在磨浆过程中,要根据魔芋的稀稠状态调节水量。之后,将磨好的浆液煮沸,冷却后切割成方块,最后浸泡2~3天即成魔芋豆腐。魔芋豆腐的食用方法多样,可切丝、切片,搭配喜欢的佐料单炒成菜肴,或与肉类、蛋类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功效:魔芋豆腐中富含的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便,预防便秘,并对结肠癌、痔疮、胃病等有辅助治疗作用。同时,它还能减少体内胆固醇积累,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

2.魔芋粥:

做法:魔芋干片200克,粳米250克。将粳米淘洗干净后,与魔芋干片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芋片的膨胀系数为20-30倍,应注意放足水);旺火煮沸后,改文火熬至米熟时即可起锅。

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体补虚,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体虚者宜常服之。

3.魔芋烧鸭:

做法:鸭肉焯水去腥,蒟蒻切条焯水去碱味;热油爆香姜、蒜、花椒,加入鸭肉煸炒至金黄,加酱油、糖、料酒调味;加水炖煮30分钟,放入已先炖2小时的蒟蒻和仔姜片收汁,撒葱花出锅。

功效:温中补虚,缓解蒟蒻寒性,适合体虚者调理。

4.蒟蒻红枣鸡汤

做法:鸡肉焯水后与红枣、姜片同煮1小时;加入已先炖2小时的蒟蒻块、枸杞再煮15分钟,盐调味。

功效:补气养血,缓解手脚冰凉。

蒟蒻(魔芋)因其独特的葡甘露聚糖(KGM)成分和低热量特性,在食品、医药、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传统食品

①魔芋豆腐/果冻:

通过碱液处理制成凝胶状食品,口感爽滑,常用于火锅、凉菜和低卡甜品;蒟蒻果冻可是最近大火的一个产品,它以0糖0脂0卡出名,而且口味不输正常果冻。

②面条/米线替代品:

添加魔芋粉提升筋道感,适合控糖、减脂人群。此外,还有魔芋豆腐、魔芋挂面、魔芋面包、魔芋肉片、果汁魔芋丝等多种食品。

2.食品添加剂

①增稠剂与稳定剂:

用于冰激凌、果酱、肉制品中,改善质地并降低脂肪含量。

②凝胶剂:

替代琼脂制作天然果冻,或作为啤酒泡沫稳定剂。

3.功能食品开发

①代餐与减肥食品:

魔芋代餐粉和减肥饼干通过控制葡甘露聚糖含量,增强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

②益生元饮品:

通过发酵工艺开发肠道健康饮料。

代谢调节:

葡甘露聚糖吸附胆固醇,辅助治疗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肠道健康:

促进益生菌增殖,预防便秘和结肠癌。

外敷应用:

鲜蒟蒻捣碎外敷可缓解丹毒、跌打损伤。

免疫增强剂: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提升免疫力。

化妆品基材:

用于面膜、乳液等,发挥保湿和成膜作用。魔芋中的葡甘聚糖,可用于医美制成魔芋面膜,有补水保湿、美容养颜之功效;魔芋作为原料通过特殊工艺提炼其精华素可以制成魔芋棉,用于洗脸按摩肌肤;用作护肤霜、洗发水的添加剂。

1.添加剂:

魔芋葡甘聚糖可用作造纸、印刷胶液、橡胶、陶瓷、摄影胶片的粘着添加剂。

2.石油工业:

可用作钻井泥浆处理剂和压力液注入剂,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3.生物工程:

可制成胶质,用于电泳分离。

4.纺织工业:

用作柔软剂。

5.加工:

用作保香剂。

6.废水处理:

可作杀菌剂的包埋材料。

7.建筑业:

可做防尘剂,可防止施工中产生灰尘。

8.化工业:

通过酯化、成型、皂化、交联后,可作为色谱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

9.环保涂料:

可以作为天然黏合剂替代化学合成材料。

10.饲料添加剂:

提升动物饲料的纤维含量,改善消化。

1.可降解包装膜:葡甘露聚糖制成环保包装材料,替代塑料。

2.魔芋含有多种生物碱,对许多害虫和菌类具有明显的抑制、忌避和毒杀作用,可用来生产无公害地膜和农药乳化剂、增效剂。

3.魔芋还可作为生产半透膜和离子交换膜的原料,石油工业上的钻井助剂和压裂剂,可制作电影拷贝、照相用胶卷、录音磁带等。

4.魔芋还可制作成胶状,该在空气中非常稳定且对碰撞不敏感,即使在水中其成分的溶出也很慢,较长时间存放也不失效,不仅用于一般爆破,也能用于水下。

功效

魔芋味辛、苦,性寒,有毒。归肺、脾、肝经。主治:化痰消积、解毒散结、行瘀止痛。用于痰嗽、瘰疬、痈肿、蛇咬伤、肿瘤等。

配伍应用

配伍榕树须:

煎水熏洗治疗痔疮,蒟蒻的收敛性与榕树须的抗菌作用结合,促进创面愈合。

配伍葱头:

捣烂外敷疔疮,蒟蒻的解毒作用与葱头的杀菌效果协同抑制感染。

配伍何首乌:

炖鸡食用可缓解久疟(疟疾迁延不愈),制何首乌补肝肾,蒟蒻通络散结,协同增强抗疟效果。

配伍生甘草:

生甘草消炎抗菌,蒟蒻散结消肿,加速局部炎症消退。

配伍枸杞根、鸭跖草:

枸杞根清热凉血,鸭跖草解毒利湿,与蒟蒻协同缓解黏膜炎症。煎汤内服可辅助治疗鼻咽相关炎症,缓解咽喉肿痛。

配伍生姜、花椒:

生姜、花椒等性温,蒟蒻性寒,中和寒性。适合脾胃虚寒者用于慢性胃炎和胃痛调理,调和胃酸、缓解疼痛。

化学成分

含葡甘露聚糖(KGM),神经酰胺,16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及钙、铁、钾等元素,少量存在生物碱与黄酮类。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蒟蒻可提升患者免疫力,并通过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抑制胃癌、结肠癌细胞生长。葡甘露聚糖可阻断致癌物质(如亚硝酸盐)的吸收,减少肿瘤发生率。魔芋精粉可明显抑制小鼠的肺癌、肠癌和肝癌的发生率,华东蒟蒻对白血病白细胞有抑制作用。

降血脂、减肥:

魔芋精粉剂魔芋所含的KGM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能吸附胆汁酸和胆固醇,加速其排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魔芋吸水膨胀后产生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同时抑制脂肪酶活性从而达到减肥作用。

控血糖:

魔芋能延缓葡萄糖吸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有辅助治疗糖尿病作用。

抗心肌缺血及降压作用:

蒟蒻提取物能明显延长小鼠常压缺氧和心肌缺血的生存时间,可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但对心肌收缩力有轻度抑制作用。

抗菌抗炎作用:

魔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外敷可加速伤口愈合。魔芋提取物能明显抑制蛋清所致小鼠足趾肿胀,有抗炎作用。还能通过减少促炎因子(如IL-6、TNF-α)分泌,改善肠炎和皮肤炎症。

其他作用:

魔芋有通便排毒作用,KGM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蒟蒻还具有利尿作用。

1. 治疗颈淋巴结核

魔芋9-15g。加水煮3h以上,去渣取汁服。

2.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魔芋1块。用醋磨浓汁涂患处,日涂4-5次。

3.脑部癌肿辅助治疗

蒟蒻30g(先煎2小时),苍耳草、贯众各30g , 七叶一枝花15g,煎汤取汁,分次服。

4.甲状腺癌调理

蒟蒻30g(先煎2小时),海藻、玄参各15g,每天一剂水煎分2次服。

5.治疗丹毒/痈肿初起

鲜蒟蒻捣烂,拌嫩豆腐或蒲公英根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6.治疗跌打扭伤肿痛

鲜蒟蒻 、韭菜、葱白、黄酒各适量,捣烂敷伤处,干后更换。

7.治疗糖尿病足溃疡

蒟蒻粉调蜂蜜成糊状,外敷溃疡面,配合内服降糖药。兼具抗菌和促伤口愈合作用。

8.缓解鼻咽癌放疗后口干

蒟蒻(先炖2小时)后,加等量的枸杞根:煎服。

9.治疗皮肤疥癣、脚廯

蒟蒻、白英等量,煎水外洗,或直接用鲜蒟蒻块茎切片,磨擦患处。

使用注意

古代本草医籍记载

①《开宝本草》:\\”生蒻头,戟人喉出血。\\”

②《三元参赞延寿书》:\\”冷气人少食之。\\”

现代注意事项

①蒟蒻(魔芋)有毒,内服时需久煎2-3小时以降低毒性,生品严禁内服。

②外用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起泡,外敷时若出现过敏需停用。

③孕妇及消化不良者慎用。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张书亚 梁奇 梅全喜

这5首方,既是治病良方,又是日常调理的食疗方

众所周知,药食同源,生活中我们很多常见的食物同时也是治病的良药。今天为大家分享5首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疗方。

五汁饮(《温病条辨》)

【配方】

梨1000g,鲜藕500g,鲜芦根100g,鲜麦冬500g,荸荠500g。

【制法】

洗净的鲜芦根、梨去皮核、荸荠去皮、鲜藕去节和鲜麦冬切碎或剪碎,以洁净的纱布绞挤取汁。

【效用】

不拘量,冷饮或温饮,每日数次。适用于外感热病、口渴、咽干、烦躁等症。

【按语】

本品原用于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为肺胃津伤,热盛所设。

方中鲜果皆为甘寒养阴之品,着重清肺经之火热,鲜芦根除清肺热外尚清胃热,鲜麦冬兼清肺胃经之火热,诸味相配,共成外感温热病之清热佳品。

又方,《重订广温热论》新定五汁饮,以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梨、甘蔗绞汁,饮服。本方增加清胃经火热之力,除用治肺热证以外,尚可用治内伤消渴和呕吐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

姜糖苏叶饮(《本草汇言》)

【配方】

生姜6g,紫苏叶3g,红糖适量,沸水适量。

【制法】

生姜切丝,苏叶捻碎和红糖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

【效用】

趁热频频饮用。适合用治风寒感冒,胃寒型呕逆,泄泻,腹胀疼痛,以及因吃鱼虾所致的轻微食物中毒症状。

【按语】

本饮品名为后人所加。原用于治外感风寒,现为外感风寒引起胃脘不适者常选用的食疗方。

生姜和苏叶皆为辛温发散风寒之品。生姜兼温胃降逆,苏叶兼理气解海鲜食物中毒之功效,红糖补中温中,诸味相须配伍共奏行气解表,温中降逆,除胀止泻之效。

桑菊薄竹饮(《广东原茶方》)

【配方】

桑叶10g,菊花10g,苦竹叶30g,白茅根30g,薄荷6g。

【制法】

以上原料洗净,放入茶壶内,用沸水冲泡温浸30分钟。

【效用】

代茶频饮。可治疗外感或内热所致的目赤,头痛,发热,喉痛等症。

【按语】

本饮原用于外感风热,为肺、肝有热常用的饮品。

桑叶、菊花辛凉解表,尤以清肺、肝大热,明目为长;苦竹叶、白茅根苦凉以清肺、心经之内热;薄荷辛凉,除可发散肺经之表热,尚可疏解肝经之郁热。诸物配伍,共成清散表里火热之佳品。

本饮除可作为治疗性饮品外,夏季也可作为防暑清凉饮料。

薄荷糖(《简便单方》)

【配方】

薄荷30g,白砂糖500g,水适量。

【制法】

白砂糖放在铝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稠厚时,加入薄荷细粉,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割成条,再分割约100块即可。

【效用】

经常含化食用,有疏解风热、清咽利喉的功效。可治疗感冒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

【按语】

本方原用于风热诸证,为治疗风热诸证的常用方。

风热客肺,皮毛疏泄,故发热恶风,咽为肺之通道,肺热伤津,故口渴咽痛。法宜疏风清热。此糖中薄荷解表疏风,散热发汗;白糖清热利咽,合用而成疏风热、利咽喉之方。

薄荷少量应用尚有疏解肝郁之功效,如逍遥散中伍用薄荷不足一钱即是此意,故薄荷糖用于肝郁气滞证也颇为相宜。

本品意在疏解风热,性质偏凉,风寒外感者不宜食用。

葱豉汤(《肘后备急方》)

【配方】

葱白3~7根(带葱须),淡豆豉20克。

【制法】

1.锅里加水1500毫升,先将淡豆豉泡20分钟,然后开大火煮至沸腾,然后转小火再熬30分钟左右;

2.加入葱白,再煮5分钟即可关火;

3.将熬好的葱豉汤沥出,趁热服下。

【效用】

葱豉汤是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面的经典方,是发汗解表、生阳通阳之剂,常用于风寒感冒的预防以及风寒感冒初起时的治疗。

【按语】

清末名医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说:“葱豉能消散胃滞也。如外感初时恶寒,后虽单发热,只要鼻塞身痛头痛,仍宜用之…..四季感寒,鼻塞发热,均可用之。”

清代名医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评价葱豉汤:“解表通阳最为妥善,勿以其轻淡而忽之。”

【注意】

葱豉汤服用后切记不要再受寒,要盖好被子或衣服。喝完之后,3~5分钟后人会稍微出点汗,后背汗出会稍微明显些。如果没出汗,可再服1剂。

如果出现鼻涕痰变黄、咽喉肿痛、舌红、口干、高热不退等情况,为实热证,则不适合用此法。■

用户评论


你瞒我瞒

终于看到有人写了关于本草的新书!期待能学到更多关于中药材的知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很爱吃凉皮

我喜欢了解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这本书一定是个好资源。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染轻纱

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希望能详细介绍一下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毒舌妖后

我一直在学习中医,这个新书会不会有更深入的讲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西瓜贩子

希望这本书能把中药材的知识解释得更加通俗易懂。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如果有图解会更好理解一些复杂的本草知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服从

好久没看过一本关于本草的新书,感觉很有新鲜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桃洛憬

我希望能找到这本书,学习一下古代中医药的传承。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至离别

这篇文章一定能让我对中草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憾最汹涌

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人学习本草知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疲倦了

希望作者能介绍一些比较罕见的中草植物,我很感兴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该用户已上天

中医药越来越受欢迎,这样的书籍能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棃海

我对本草学的了解还很浅薄,期待这本书能引导我去学习。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千城暮雪

看标题就感觉很有学问,应该值得一读!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新言"这个词让我很想了解作者的独特见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惦着脚尖摘太阳

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本草辨别方法。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样剩余

我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一定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药的历史和典故。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风中摇曳着长发

期待作者能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本草故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恰十年

这将是一本充满知识和智慧的书籍!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暯小萱◆

这本书一定会成为中医爱好者的收藏推荐。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地创业帮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dcyb.com/4202.html

作者: ai2024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