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创业帮 百科 避风塘加盟费【避风塘加盟费用是多少啊】

避风塘加盟费【避风塘加盟费用是多少啊】

18年前,一个香港人带着港式休闲新模式来到沪上,看准了中端餐饮经营的空白,一举征服了挑剔的顾客和严苛的市场。超前的发展理念给避风塘创始人叶锡铭带来了很多机会,未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避风塘加盟费【避风塘加盟费用是多少啊】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避风塘加盟费【避风塘加盟费用是多少啊】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8年前,一个香港人带着港式休闲新模式来到沪上,看准了中端餐饮经营的空白,一举征服了挑剔的顾客和严苛的市场。

超前的发展理念给避风塘创始人叶锡铭带来了很多机会,未来,他希望依托中央厨房打造一个标准化生产的餐饮王国。

▲上海避风塘创始人 叶锡铭

《陈洪波高端访谈》周刊

栏目策划/主持 : 陈洪波(红餐网创始人)

关于避风塘打造中央厨房,叶锡铭是这样认为的

视频加载中…

01

视野超前:精准抓住中间市场空缺

首先,把时间拉回上世纪90年代。

那时,全国经济处在过渡时期,个体户开始出现,外国连锁餐饮企业进入内地发展,国内的特许连锁经营模式则刚刚冒头,餐饮业充满生机。

当时的叶锡铭,是一家香港上市企业驻上海办事处的高管。1997年,香港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回到祖国怀抱,这让他预感到,实现自己投身餐饮梦的契机到了。

彼时的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餐饮业发展蓬勃,市内不是高档西餐厅、海鲜大酒楼,就是平民化的大排档和个体户小店。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

打算踏足餐饮的叶锡铭,想把正宗港式餐饮带到大上海,他没有钻进传统粤菜一定主打高端的死胡同,超前的市场预估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他找到了高端与低端之间的市场空白——中端消费餐饮。

于是,经过一年的筹备,1998年9月,主打港式休闲餐饮的避风塘休闲餐厅在长乐路开业,开业后生意立马火爆,第二年又连开3家分店。

是什么能够让他如此精准的填补市场空白?这与叶锡铭敏锐的商业嗅觉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他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和勇于突破的决心。

▲避风塘的新门店充满时尚感

要知道,避风塘的第一家门店,就开在了大名鼎鼎的中国第一家国宾馆锦江饭店旁,这对一个餐饮经营经历为零、又主打外地菜系的异乡人来说可说是以卵击石,如果没有勇敢的决策和创新的模式,避风塘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

02

模式超前:打破传统中式餐厅营业模式

抓住了市场并不代表着统治,避风塘除了准确定位外,更是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经营模式。

▲店内色彩搭配十分协调精致

24小时全天候经营这种模式在1998年的餐饮圈仍是稀奇事,即便是麦当劳和肯德基这类“洋快餐”,也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慢慢推广全天候经营。

当时的中式餐厅,多数仍是午餐和晚餐时段各经营2个小时,模式比较呆板。

避风塘则打破了此前大多数传统中餐馆无早餐、无下午茶、晚餐8点之后就结束营业等时段性供餐模式。

此外,避风塘通过富有岭南情调的装潢和细致的服务,营造了一种休闲轻松的就餐氛围和社交功能,把此前中档餐厅主要的“吃饱就好”概念进行升华,可说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中式休闲餐饮的细分市场。

▲船型卡座充满岭南风情

按照餐饮圈以往的经验,超前的模式似乎会因顾客接受缓慢而带来短期疼痛,但避风塘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而是迅速占领了市场。

03

内核超前:建立中央厨房实现标准化生产

抓住了新市场、带来了新模式,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内核作为支撑,想必再强大的餐饮企业都要失败。

港式餐厅的菜品种类多,菜单上能呈现超过100道菜肴,品质的控制很难把握。如何才能既实现快速连锁、又保证菜品质量?“必须建设中央厨房。”这是叶锡铭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得出的解决方案。

▲大部分经典粤菜和点心都由中央厨房生产

现在看来,中央厨房的模式并不特殊,但是把指针拨回到14年前的2002年,当时有想法、有能力自建中央厨房的餐饮企业寥寥无几,叶锡铭走在了很多同行的前面。

2002年,避风塘买地筹建中央厨房,在此期间,为了配合适应餐厅的管理体系以及采购、制作、生产工艺等方面,避风塘付出了不小代价,中央厨房即便投产几年后,也不能快速发展,只能稳扎稳打。

直到2009年,模式基本成熟后,避风塘这才敢开始快马加鞭开新店,然后在2012年后依托中央厨房的高效快速开新门店,急速扩张。

▲避风塘的中央厨房是发展的重要武器

建设中央厨房,叶锡铭承认压力一直都不小。一个供应100家分店、上千平方米的中央厨房,整体投资高达3、4000万,每日的维护费用也很高,这在当时也不算个小数目。

并且,中央厨房的建设和分店的扩张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中央厨房的配送半径足够大、配送时间在3、4小时内,才算真正能够发挥作用。

否则就会出现门店多且散而中央厨房照顾不到,或者门店少且分布紧导致中央厨房产能过剩从而增加运营成本。

餐饮企业是否建设中央厨房,要从财力、研发能力、整个流程的管控为基础,然后再对产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投入热情去研发。

▲避风塘炒蟹是招牌菜

目前,避风塘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自己的中央厨房生产,再到门店进行加工还原,即便是还原难度很高的菜式,中央厨房都能够解决。

04

心态超前:聚焦休闲餐饮不玩加盟

做生意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说准确抓住市场空缺是“天时”、重点打造中央厨房是“地利”,那么坚定的发展目标就是“人和”了。

从1家门店到120多家直营店,避风塘的快速扩张让人印象深刻,但快速扩张并不意味着盲目扩张,叶锡铭并不急于求成。

▲所有直营店都是避风塘的心血所在

他对开放加盟这样的快速吸收资本的模式心存芥蒂。一直不愿尝试开放加盟,是因为不看好加盟者能够按照契约精神依合同办事,再有就是对食品安全把控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不想让别人把自己和团队苦心经营的品牌、口碑给砸了。

“还有,如果加盟者亏本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完美解决,所以我不考虑做加盟。”叶锡铭的态度很坚定。

他不排除以后会发展副品牌,做副品牌要等主品牌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的容纳量已经饱和之后才有机会,但目前避风塘只会专注于休闲餐饮的发展。

▲酥皮叉烧包是十大爆款之一

最近,避风塘加大力度来推广港式餐饮文化,推出最能代表其传承与创新之精萃的“十大港式爆款”,在叶锡铭看来,这也是专注休闲餐饮的一种表达方式。

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中端消费市场,叶锡铭反而觉得是好事。他笑称,这从侧面证明了这个市场其实很大,大家一起把市场做大了,反而更有发展的空间,“我们非常喜欢这个挑战。”

后记

上海餐饮圈是出了名的“难混”,各大品牌竞争激烈、国际化程度高、消费者要求严格等原因,让任何一家餐饮企业都不敢小视、压力山大。

但在叶锡铭的谈吐中,你听不到压力重重或鸡血满满,只有一种悠闲自如的港式风格,让你仿佛置身于香港中环的一家茶餐厅,与几位街坊看着报纸、吃着点心、共话家常。

其实,18年的餐饮历练,早就让他看清虚实,由此,避风塘能够把前进的道路走得更加踏实。

▲门店装潢设计紧跟当今潮流

Q&A

(Q:红餐访谈组 A:避风塘叶锡铭)

Q:粤菜在上海算外来菜系,港式口味会因此做修改吗?

A:我们在原有的口味上做了细微的调整,其实各地的口味会有所差异,但是没有大的改变。口味在每个地方,都有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会迎合本地市场,但其实外地人也适合的。

Q:避风塘主打港式休闲餐饮,为何没在粤菜发源的华南地区开店?

A:这个基于两方面考虑,我们主要关注中央厨房的布设能力,如果要去华南开店,必须要去那边布设中央厨房。目前,我们在华东和华北还有很多市场,所以还没考虑要去做华南市场。

Q:避风塘这样的模式,在目前的香港餐饮市场可行吗?

A:香港市场和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配合到制作成本的计算,这些都要研究。现在我们做这么多产品,跨度很大、人员成本高,这样搬回香港做不来。只能挑合适的部分,简化制作原理和人员,才有可能成功。

Q:现在有规模的餐饮企业都想上市,避风塘有上市的计划吗?

A: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考虑资本市场,但是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以及整个经济环境的配合。我们不会太急于求成,要两条腿走路,做好自己的发展,然后对上市保持一直关注。

——————

记者 | 红餐网_张然 林如珍,视频 | 红餐网_王伟 罗庄,本文由红餐网原创,转载请注明。

红餐网,头号餐饮新媒体,百万级订阅量。趋势、实战、菜谱,你们关注的,我们都提供。(微信公众号:ygcywzz)

知名品牌马上退市,曾经风光无限的港台餐饮,如今节节败退

文 | 红餐网

\\”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将于12月27日正式退市。

这个由台湾商人罗田安于1993年创办的烘焙品牌,曾经是上海滩的顶流面包店。 2012年,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烘焙第一股\\”。全盛时期,曾在大陆市场开出1200余门店,如今彻底离场,让人唏嘘。

近几年,像克莉丝汀一样,一批曾经风光无限、引领潮流的港台餐饮品牌,正加速撤离。如今,撤离的名单还在不断拉长。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港台餐饮品牌, 不行了吗?

01 大退潮

今年以来,在中餐出海潮之下,将香港视为桥头堡的内地餐饮品牌前赴后继,蜜雪冰城、瑞幸、霸王茶姬都争相进入香港开店。

在内地餐饮市场,却是另一幅景象,一众香港餐饮品牌正在淡出。

10月,来自香港的太平洋咖啡被曝大面积关店。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太平洋咖啡在北京仅余不到10家门店,杭州、苏州、重庆等城市仅剩1家门店,合肥等城市则已无门店。

8月,香港太兴集团在2024财年中期报告里提到,目前太兴集团在内地市场仅剩5家门店。据了解,今年3月,太兴餐厅关闭了其在广州的最后一家门店,正式退出广州市场。太兴集团旗下的敏华冰厅,今年以来也陆续退出了东莞、珠海市场。

7月,被称为“香港金牌茶餐厅”的“肥韬茶餐厅”关闭了广州首店。据红餐网统计,截止到今年9月,肥韬已经关闭了内地的14家门店。餐厅小程序显示,该品牌在内地仅剩南宁、广州、深圳、东莞4地还有门店。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港式餐饮连锁品牌翠华集团内地的门店数也在减少,翠华控股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财报显示,其在内地门店数已从巅峰期的43家减少至34家

许留山、满记甜品为代表的传统港式甜品品牌,近年来势能也大不如前。许留山2023年末内地和香港门店全关,满记甜品在内地市场的门店数从巅峰时期的近500家下滑到如今的200余家。

与香港餐饮品牌的处境类似,台湾餐饮品牌近年来也在大陆市场不断退潮。

12月6日,正豪大大鸡排微信公众号发文,宣布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所有门店将陆续于2024年12月31日前闭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海外授权地区门店仍将照常经营。

2010年,来自台湾士林夜市的正豪大大鸡排,在上海虹口壹丰广场开出大陆市场第一家门店,凭借标志性“比脸还大”的鸡排迅速走红,随后将门店开到浙江、江苏、山西等省份。

再往前数,今年8月,台湾知名餐饮品牌鼎泰丰宣布关闭14家门店 。

2001年1月,鼎泰丰在上海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的首家门店。8月26日,北京恒泰丰餐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鼎泰丰”)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营业执照二十年期限已满,且董事会未能就续展达成一致意见,决定于2024年10月31日前陆续结束其位于北京、天津、青岛、西安和厦门等城市的14家店。

在茶饮和烘焙赛道,一众台湾品牌也不断收缩、关店,乃至破产离场。

比如被艺人周杰伦带出圈的奶茶品牌machimachi,高光时期曾在大陆开出23家门店,据麦吉machimachi官方小程序“麦吉会员”,截至发稿,其大陆在营门店仅剩5家

被称为“大学生白月光”的台湾奶茶品牌厝内小眷村,也在不断关店。

厝内小眷村2016进入中国大陆开店,首店落地南京。巅峰时期曾开出近500家店,但从2022年开始,品牌势能开始下滑,多地门店陆续关闭。根据红餐大数据,目前厝内小眷村在中国大陆的门店已经不足50家

在烘焙赛道,台湾烘焙师蔡秉融在上海创立的“宜芝多”,于2021年彻底出局;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将在12月27日被撤销上市地位,去年已经宣布全面关闭线下门店。

“85度C”近年陆续退出武汉、郑州等地,其母公司美食-KY的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在85度C经营的区域中,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已从最高峰的72%下滑到42%

除此之外,来自台湾的高端素食“大蔬”也在2022年全面关店。中国法律文书网显示,今年5月,上海大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权开始被破产拍卖。

看到上述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港台餐饮品牌,或已经全面撤出内地、大陆市场,或直接宣布破产倒闭,或光芒暗淡今非昔比,也让人禁不住想问,这些曾经被视为流行风向标的港台餐饮品牌,到底发生了什么?

02 走过黄金时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港台餐饮走过的黄金期。

以港式甜品与茶餐厅为代表的香港餐饮品牌,因为香港影视文化在内地的流行而受到80、90后的追捧,它与闪烁的霓虹灯、维多利亚港湾、错落的摩天大楼一样,也组成了很多内地人认知中的香港。

1990年代,香港茶餐厅开始北上,掘金内地市场,并在广州率先引发了一股茶餐厅热潮,涌现了一批“表叔”“表妹”“表哥”等“亲戚牌”茶餐厅。

千禧年来,尤其是2003年内地赴港自由行正式开放后,西多士、鸳鸯奶茶、芒果西米捞等极具代表性的香港美食不再只存在于歌曲和影视中,而是被更多内地消费者直接品尝到。

感受到内地消费热情的一众香港餐饮品牌比如避风塘、新旺、满记甜品、许留山等,也开始迅速扩张,并且门店不再局限于相邻的广东省。

这些先后进入内地市场的港式茶餐厅、甜品店,高峰期常常一座难求、排队如潮。好彩点心部高级行政总厨梁汉雄师傅告诉红餐网,“当时在内地的港式餐厅,只要在招牌上打上‘香港’两个字,就不愁没有生意。

这一时期的港台餐饮,不仅产品更丰富、新奇,而且门店环境更高档舒适,与当时内地的不少餐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比如,以翠华、太兴为代表的茶餐厅,店里不仅提供粤菜正餐,也卖三文治、牛排等西式餐品,产品选择丰富;在内地糖水店只有红豆沙、龟苓膏等甜品的时候,许留山已经独创了 水果+西米露的“芒果西米捞”, 随后又将其做成了鲜果饮;满记甜品凭借招牌的杨枝甘露,俘获了大批年轻人。

环境方面,翠华餐厅店里设置了开放式吧台,点心师傅现场制作菠萝包,还有大量的真皮沙座,彰显品质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顾客的用餐体验;聚焦中高端商务人群的太平洋咖啡,同样在店内放置了商务洽谈常用的红沙发,还提供免费WiFi上网

台湾餐饮品牌则在2010年代,迎来了其在大陆发展的黄金时代。

比如,由台湾商人贺光启创立的呷哺呷哺,首度将台湾小火锅模式引入大陆市场,2014年呷哺呷哺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成为“火锅第一股”,后又陆续开出了新式茶饮品牌茶米茶、高端火锅湊湊火锅,以及售卖调料、锅底等为主的呷哺食品公司,和餐饮装修设计工程公司,以多品牌、多业务、多板块的发展模式在大陆市场迅速扩张。

2015年,台湾王品餐饮集团在大陆30多个城市发展了4个自营品牌,门店数总计达到了116家

时任台湾东东餐饮集团总裁、顶鲜一零一餐饮集团副董事长,台湾连锁加盟促进协会理事长李日东,2016年曾对台湾餐饮品牌之所以能在大陆取得成功做过总结,在他看来,“平民化”路线和多元化发展是关键。

在大陆尚未出现多少全国连锁品牌、但整体市场已进入高速扩张期的背景之下,品牌化、集团化和标准化上先行一步的台湾餐饮,占得了发展先机。

03 魔力消失

如今回头看,港台餐饮品牌固然有其领先之处,但更多是吃到了时代红利,主打了一个时间差、消费差。

随着时间推移,大陆餐饮消费市场呈倍速发展,品牌连锁化进程不断加快。2000年餐饮业市场规模约为6000亿,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来到了5.2万亿,20年来整个大盘翻了8倍多,从原来的8年增长一万亿,到后面3年增长一万亿,连锁化率则预计在今年会达到22%。

市场竞争的维度、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码,从小吃快餐到甜品烘焙,再到火锅、正餐、新茶饮、咖啡等赛道,快速成长和变化的市场环境也磨砺出一批“六边形战士”,它们开疆拓土,从单店成长为区域之王,再逐步将视野放至全国乃至全球。

以新茶饮赛道为例。2017年,喜茶首次尝试“真奶真茶”的搭配,联合恒天然打造了“芝士奶盖”。芝士奶盖推出的第一年便卖出了2亿份,带动喜茶爆火的同时,也冲击了以1点点为代表的台式植脂末奶茶的统治局面。

许留山、满记甜品为代表的传统港式甜品品牌同样受到了新茶饮的极大冲击。水果、鲜奶、冰淇凌与各式小料的搭配在茶饮店越来越常见,即买即走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探,从一开始的30元左右到9.9元一杯,让消费场景受限的老派甜品店很难招架。

咖啡赛道,2017年前后,掀起了第一波本土精品咖啡浪潮,以代数学家、Seesaw、Manner为代表的精品咖啡品牌迅速崛起。它们从品牌理念到空间设计,再到产品推新、营销打法,更具特色也更懂本土消费者,同时还将门店设置在高级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机场周边,与太平洋咖啡高度重合。

如果放大到整个咖啡赛道,以瑞幸、库迪等为代表的连锁咖啡品牌的迅速崛起和扩大,也进一步压缩了太平洋们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整个餐饮业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消费者的选择变得更加多样,曾经时髦新潮的茶餐厅、台式小火锅等,已经不足为奇,而随着主力消费群体更迭,港台餐饮的文化滤镜也日渐失效。

可以说,随着大陆或者内地餐饮市场的快速发展、品牌不断壮大,消费者已经完成了对台湾、香港美食乃至于很多国外美食的祛魅。

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早期吃到了市场、时代红利的港台餐饮品牌,自身经营理念更新、产品迭代、模型模式升级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迟钝,品牌普遍比较老化,某种程度上也低估了市场风向的快速转换和竞争对手的成长速度。

比如在茶饮赛道,当一众新茶饮品牌早已开始卷奶源、卷茶底时,大部分台式奶茶品牌仍然无法抛弃植脂末,且产品的更新速度也非常慢。

以1点点为例,从其公众号发布的上新消息来看,2018-2022年之间,1点点每年上新频率仅为个位数。去年开始,1点点上新步伐才开始加快,但平均每月上新的产品不超过2款

这样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头豹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中国现制饮品数据库系列报告》,2023年全年,近50个头部现制茶饮品牌平均每月上新3.3款

再比如港式茶餐厅,装修上依然局限于港风怀旧,产品上也固守着菠萝包、干炒河粉、丝袜奶茶、叉烧滑蛋饭等几款经典产品,再加上始终维持着人均60-80元的“高价”,在越来越多平价新式冰室走红的当下,老派港式茶餐厅的吸引力自然也就下降了。

此外,港台餐饮品牌早期进入内地或者大陆市场时,在运营模式,尤其是品牌的代理、授权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鼎泰丰和麦吉machimachi,都是由于大陆代理商在运营时出现了问题,从而影响了品牌在大陆市场的发展。

04 去往何方?

今年以来,由于整体消费市场持续疲软、存量竞争不断加剧,港台餐饮品牌从内地、大陆市场收缩撤离的态势也愈发明显。

部分港台餐饮品牌选择调整经营策略,聚焦某个区域或品类。

翠华集团中国区行政总裁唐一瀚曾透露,近两年,翠华逐渐把发展的重心由华东地区转移至粤港澳大湾区。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两地交往机会越来越多,随着大湾区跟香港关系越来越密切,翠华在大湾区的发展会更加顺利。

第四届中国餐饮品牌节上,台湾王品集团董事总经理英美惠也直言,除了牛排、西餐外,王品集团曾在中国大陆市场尝试挑战了中餐和火锅。但眼下大环境遇到挑战,因此品牌也在慢慢回归初心,理性思考什么是王品集团更加专业的部分,逐步聚焦到原有的本业上来。

也有一些港台餐饮品牌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香港连锁餐饮大家乐集团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的业务收入减少1.5%至7.6亿港元,并直言内地市场割喉式的减价战让其受到影响。

今年3月,大家乐曾表示计划两到三年内,让内地门店数达到280间,但截至2024年9月30日,大家乐在内地营运门店为176 家。考虑到当下的市场环境和大家乐本身的业绩变化,想要实现目标并不容易。

大快活集团最新中期报告显示,其在内地大湾区经营23家门店,同样受到经济及消费者信心疲弱的影响,业务受压,发展放缓。

另一些在内地或者大陆受挫的品牌,则选择回归本地市场或在海外谋求新的发展。

比如,太平洋咖啡关闭了内地市场的大量门店,但其在香港地区的门店并未受太大影响,目前全国仍有200家左右的门店,约半数都在香港市场。太平洋咖啡也表示日后将聚焦香港市场

鼎泰丰关掉大陆14家门店的同时,又在美国纽约开出了全球最大的旗舰店。据北美餐饮通统计,目前美国最知名的10家连锁中餐厅(不含火锅店)中,鼎泰丰位列第9名,门店数达到了19家。

85度C的母公司美食-KY的最新财报显示,其加大在美国市场的投入,今年前三季度在美国新开业7家门店,10月营收年增速达到双位数。从营收收入上来看,前三季美国市场与中国大陆市场已经旗鼓相当,分别为59.48亿元和59.87亿元,不同的是前者保持同比增长,后者仍在减少

对此,新加坡First Taste公司总经理周鹏邦指出,在大陆或者内地餐饮市场迎来巨大变化的当下,港台餐饮品牌关闭门店或退出市场不失为一种合理的策略。

不过,随着餐饮市场的竞争加剧,内地餐饮品牌不断入港,谋求出海发展。未来,不管是在本地还是海外市场,港台餐饮品牌或许都无法避免要与内地品牌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有曾经退出大陆市场台湾餐饮品牌宣布回归,尝试进行新一轮的探索。

8月底,台湾茶饮品牌鹿角巷东莞和杭州两地重新开店,鹿角巷中国区负责人赵越超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未来,鹿角巷将在广东、上海开出新店,围绕江浙沪及两广地区进行布局。截至发稿,根据品牌小程序,其已开出17家门店。

整体来看,不管去向何处,港台餐饮必须谋变了。

格林酒店加盟比例超90% 旗下贝壳品牌费下调至2.9%

格林酒店集团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晓庆/摄)

今年3月,国内第四大连锁酒店品牌格林酒店集团(纽交所交易代码:GHG,以下简称格林酒店)如愿在美上市,成为继如家、7天、汉庭之后国内第四家在海外上市的连锁酒店集团。

对于上市后的发展计划,9月19日,格林酒店CEO徐曙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关注到二三线城市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格林将继续在全国均衡布局。此外,公司充足的现金流可为优秀的加盟商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还可择机投资或收购有发展潜力的酒店管理公司,进一步扩大格林在全国的酒店网络体系。”

格林酒店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018财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3亿元人民币(约合3530万美元),同比增长20.3%;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二季度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24.7%,为1.11亿元人民币(约合1680万美元)。格林酒店ADR(已出租客房的平均房价)同比增长5.1%,为164元人民币;平均入住率为82.6%,与上季度相比基本持平。受益于ADR的提升,第二季度公司所有开业酒店的RevPAR(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同比增长4.6%,为136元人民币。并且,格林酒店预计2018年全年总收入较2017年同比增长20%~25%。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酒店约有95.4%的间夜量来自公司的直销渠道,而OTA(在线旅行社)渠道仅占比4.6%。

对于公司直销渠道的高贡献情况,格林酒店COO杨怡萍解释称,直销渠道能够有效降低市场营销支出并提升酒店的盈利能力。截至2018年6月30日,格林酒店的“会员计划”吸引个人会员约2400万,企业会员超过93万。

自2004年创立以来,格林酒店就主打轻资产经营模式,以加盟店为主要发展方向。截至2018年6月30日,格林酒店通过自然增长在全国267座城市已开业2434家酒店,包括26家直营酒店,2408家加盟酒店;二季度新开酒店104家。目前格林酒店旗下拥有格林东方、格林豪泰、格盟、格美、格雅、格菲、青皮树、贝壳酒店等八大品牌,覆盖中高端和经济型连锁品牌。

此外,格林集团去年因收购大娘水饺100%股权一事颇受市场关注,事实上,2017年,徐曙光成立了格美集团,旗下餐饮品牌现已包括竹家庄避风塘、家有好面、蜀江烤鱼等。杨怡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元化是未来格美集团的重要发展思路,除了餐饮业务外,集团还涉足了旅游休闲、互联网科技等不同领域。

得益于特许加盟管理体系,格林酒店规模扩张迅速。根据格林酒店今年第二季度最新酒店数量计算,其加盟比例达98.9%。2018财年第二季度,公司的加盟酒店收入较公司总收入占比达71%,为历史最高水平。

所谓加盟模式是指酒店集团靠输出品牌、渠道、管理给加盟商,加盟商向酒店集团支付一定比例费用的经营模式。事实上,连锁酒店集团多以加盟方式“跑马圈地”,不过,格林酒店的加盟比例远高于竞争对手,华住、锦江、首旅的加盟占比均低于90%。近年来,酒店加盟纠纷事件频出,因此市场上多有关于格林酒店加盟比例是否过高的探讨之声。

9月20日,华美顾问集团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酒店集团都以轻资产方式运作,加盟比例高是管理公司的特点,关键在于品牌的号召力和支持能力,能够带来效益的品牌才是有效的。此外,精选地段、考察所在地的供求关系,是保证经营水平的关键。

此外,《每日经济记者》获悉,从2018年9月1日起,格林酒店于2016年推出的经济型贝壳酒店的品牌费从3%降至2.9%。原则上,初始加盟费不盈利不缴纳。

对此,酒店业内机构盈蝶咨询CEO胡升阳表示,在国内,中小型单体酒店超过30万家,由于自身管理资源受限,房间数量少,难以支持完整的管理团队,因此绝大部分面临无品牌、缺管理、无会员体系、缺客源等多重困境。

赵焕焱表示,鉴于中小型单体酒店数量可观,因此让利竞争还是比较精明的举措,数额虽小,但表明了让利的姿态。

每日经济新闻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户评论


生命一旅程

我想开一家避风塘,但一直纠结加盟费到底多少钱!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ヅ她的身影若隐若现

最近好多人都在说避风塘生意不错,我想要了解一下加盟费用。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宫沐风

避风塘的口味真的很好,加盟店比较多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想知道开一家避风塘需要多少资金投入,有没有详细的成本说明?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殃樾晨

是不是开个避风塘还容易一些?我听说是比较轻量级的加盟项目。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黑色迷你裙

之前想开海鲜餐厅,后来听说避风塘好操作,现在在考虑加盟问题。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等量代换

避风塘的加盟费合理吗?有没有人知道具体的费用结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久爱不厌

想了解一下避风塘的品牌口碑如何,是值得加盟的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珠穆郎马疯@

听说避风塘有很多优惠政策,加盟的时候可以享受哪些福利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秒淘你心窝

我想要了解一下避风塘的总部支持力度,比如培训和选址等问题。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婞褔vīp

想开一个店铺,但一直担心加盟费用过高,不知道避风塘如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妄

以前考虑开店困难太大,现在看到避风塘的加盟介绍有点心动.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容纳我ii

朋友说避风塘加盟费不高,是真的吗?我这个预算合适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怕疼别碰我伤口

想咨询一下避风塘加盟的具体流程是什么样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素婉纤尘

我现在还在收集加盟项目的资料,避风塘应该放在名单里看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染轻纱

最近在考察一些餐饮项目,避风塘是不错的选择吗?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街浪途

朋友开了一家避风塘,生意不错,我也打算去了解一下加盟情况。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地创业帮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dcyb.com/11395.html

作者: ai2024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